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猫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猫教学反思1《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这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工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当然,在课堂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还是没有真正放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我的这种“介入”没有控制在一个“度”上,很多问题我都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遇到问题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直接告诉了他们答案,这对孩子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不足的,另外就是教师语言不够简练,琐碎的小问题比较多,导致重点难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讲课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总结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授课水平。
猫教学反思2从第一次试教彻头彻尾的失败到第二次试教开始找到感觉,再到昨天的比赛较成功地课堂展现。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天,但仿佛自己经历了各种磨难,一路蹒跚而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才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次的试教失败,打击很大。但也让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备课的不充分,没有认真深入的钻研教材。只是套取了一些别人的教学设计,因为没有领悟,所以完全把握不好。另外,文章虽然不长,但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还要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感受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要在一节课中体现这么多的东西,如何把它们都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确实感觉挺难。
原来的教案全部推翻,一切重新开始。认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像个学生一样拿着笔在读的时候圈圈画画。读着读着,读出了感觉,慢慢也读出了教学思路。结合其他老师所提供的一些好建议,开始执笔写教案。把体会猫性格的古怪作为一条贯穿课堂的主线,体会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作为暗线。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抓重点词句,通过创设情境说、读、演等方法让孩子们快乐的品味。第二次试教,感觉找到了。孩子们体会到了这只猫的古怪,体会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并且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只古怪得可爱的猫了。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读得挺充分、到位。但是超时五分钟。反思后知道自己太过谨慎,没有大胆地让孩子自己独立学习,从头到尾都是我一步步地带着他们走。其实,课文内容很好理解,作为老师要给他们学习的空间好好读、体会。因此,决定第一自然段扶着他们走,通过体会相矛盾对比的特点来感受这只猫的古怪性格。第二、三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四人一小组交流汇报学习。
修改好教案,心里始终还是放不下。想着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要感受人与动物是朋友,那么目前教案呈现的只是老舍喜欢这只猫,感情还没有升华到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这个高度。从哪里入手突破?一直在脑子里想着。似睡非睡间突然萌发了通过“蹭”字来作文章,让学生的情感更上升一步。因此有了这精彩的一环节。
猫教学反思3成功之处: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猫的性格古怪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描写猫性格古怪特点的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再把描写这些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并反复朗读,进而理解内容。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当猫把老舍先生的稿纸踩印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可见他对猫的喜爱。作者在写刚满月的小猫时,不像在写一只猫,倒像写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可爱的孩子。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在描写猫的尽职,作者就抓住猫耐心等老鼠这一事例来写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说出它的一两个特点,然后再分别用具体事加以证明。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读有些忽略。教学中,朗读是体会感情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教学时,我引领学生通过抓重点词,重点句子,创设情景等方法去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但在体会之后未能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而缺失了语文课上“书声朗朗”的重要环节,没能让学生在读中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今后的课上我将注重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读中体味语文课的个中魅力。
2.备学生不够充分。课前,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和教案方面,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方向,各种问题回答的预设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引导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这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猫教学反思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所以第一课时我以掌握字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猫的特点 ……此处隐藏7820个字……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解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示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同学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示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同学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同学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置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相信同学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扮演,不但这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小朋友扮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坚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猫》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同学做到了充沛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下来,觉得同学的积极性以和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沛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同学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动身并结合同学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发生共鸣,从而使同学激情充分。
在指导同学体会猫老实、贪玩的矛盾性格时,总想让同学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等重点词语谈理解,几名同学回答后,总觉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使得在学小猫可爱这一段时时间较紧,同学没时间背一背课文。课后仔细想想,假如老师当时能和时点拨一下:“你是从那些词语读出来的?”同学会较快说出感受,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另外,在理解“可是”这个表示意思转折的词语时,教师处置得比较匆促,只让同学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来渗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应该在学习猫的既贪玩又尽职的矛盾性格时,可以再通过师生对读来渗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同学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让同学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和升华。
猫教学反思15《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如在了解猫性格古怪特点时,我安排了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探究,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找表现猫性格古怪的词环节,让学生板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文要抓住关键词。这样写,是更加能突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对于第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能感悟到老舍爷爷是把猫当作既任性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在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抓痒”一句时,推敲‘蹭、伸”两词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在这里一定用“蹭”而不用“擦、抓、碰”。因为只有“蹭”(轻轻地擦)能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伸”是体现主人喜欢猫而猫对主人也是十分依赖,无拘无束之情。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认为猫的叫声是在歌唱。这样的探究,深刻地体会到“人和猫”的和谐情趣。同时也把作者如何喜爱这古怪的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这种从“词、句、文”几方面来探究文本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只可惜这点指导得不够详细,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而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1、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2、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但这节课中我只寄希望于课下的预习,课上朗读及默读的环节都是轻轻点水一般,没有深入阅读。其实在第一个环节上,可以设计一个初步朗读重点语段的环节,让学生首先从字面上感知课文内容。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3、“体会情感”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而这个环节,学生们对自己的感受已经谈的很好,我又啰嗦地补充,实属多余,这样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
七年级猫教学反思3
前两天,在中学语文组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和同年级的两位老师同时上了《猫》这一课。《猫》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在备课时,考虑到本课内容较为浅显,再结合我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我决定尽可能多地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最大化。我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在我的这节课里,一共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走近猫——制作猫档案;质疑猫——因何“永不养猫”;品读猫——审理芙蓉鸟被害案。考虑到一节课的课堂容量有限,“制作猫档案”这一环节我在课前就布置各组学生去完成,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让学生互为“小老师”交流并纠正其他组的猫档案。而在进行第二个板块内容的教学时,我利用同学们制作的猫档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质疑作者家“因何永不养猫”,作者发誓“永不养猫”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之后,自然而然进入到第三环节的学习:品读猫——审理芙蓉鸟被害案,在这个板块中,我又设置了让各组学生扮演小法官,来到“芙蓉鸟被害案”的庭审现场,对这起案件进行审理和记录。通过让学生扮演小法官参与到“芙蓉鸟事件”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变得更细致、更全面了,在理解课文的有效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上完这堂课,我最大的感悟是:千万别小看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为我们的学生设限,觉得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不愿意留出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徜徉在文本之中,去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老师常常喜欢过度牵引甚至包办所有的学习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知识的勇气与决心。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切忌不能一直搀着学生朝前走,该放手时就放手。哪怕一开始,我们的学生走得举步维艰甚至摔得鼻青脸肿,但是摔着摔着学生终归会成长会长大,而经历过摔打的学生在今后必定能走得更稳健、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