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篇

更新时间:2025-10-29 11:14:2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也没有为他留下任何的痕迹,没有国籍,没有出生登记,或许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张粘合好的音乐碟。1900从未踏足陆地,相比于那些执着于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维珍尼亚号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纯洁心灵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映。似乎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1900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美国,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1900背道而驰。

而整部影片对于1900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似乎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最后1900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似乎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没落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其实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一开始,Max的回忆,便将整部影片的发展套路凌驾于现实之上。现实中绝不会有1900这样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们心中良知共性的结合,是人们内心深处纯洁的写照。但这种产物却又与现实社会相抵触,这样两种极端的反差,构造了整部影片艺术基底。

影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所谱写的乐曲,再一次打动了观众。与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其他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片中的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更是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几次的演奏,从与Max共度的顺风钢琴,到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再到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飙琴大战,对于女孩的痴情弹奏,以至于最后炸船时内心模拟的悦耳声音。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成为一条主线,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镜头的使用上,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对比蒙太奇镜头。比如在到达纽约码头时,乘客们的熙熙攘攘与大厅中1900孤寂身影的对比。一个热闹,一个安静,这样的反差发人深思。在飙琴的一段中,1900的疯狂的弹奏,观众沉迷其中,假发掉了也不知道,还有烟头掉在自己裤子上烧起来了也不知道,以至于最后的惊呼,形成了一静一动的效果。另外,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变焦来表现主体的变化,省去了繁琐的独白,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更真切的体会当时的场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线与色彩的使用上,导演在自然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线来渲染艺术效果,这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片中大抵表现的是1900内心的忧郁,以至于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调,显得凝重而哀伤。

但就影片的细节上来说,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存在缺陷。片中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飙琴的一段无疑是精彩的。1900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来自与他高超的技巧与手法。我认为,假使1900能通过键盘上弹奏的音符来引起众人内心的反思,来唤醒人们心中沉埋的单纯,便会使得这段戏在精彩的同时还能更贴近于影片主题。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喜欢钢琴的儒雅与高贵,喜欢琴音或者精致或者激昂的感动你心底的每一寸角落。我从来不会自诩自己有多么高贵有多么艺术,但是但凡听了1900动情的曲调和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后,我都不会有丝毫的掩饰:我爱上了这种氛围,虽然不是那么疯狂,那么强烈,却如沁人心脾的芬芳一样挥之不去。在某天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突然想起。

1900是一个人。或者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抛弃在船上但却拥有惊人音乐天赋的天才。好心的船员收养了他,教他读书,教他写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东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对自己的“父亲”告诉自己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可爱的黑人爸爸经常会告诉他与报纸上不符的知识。

有一天小家伙闪烁着自己纯洁的双眸问了一个任何孤独的小孩迟早都会想知道的问题:“妈妈,是什么呢?”我的心头因为这句话而微微一颤,我看着画面,看着他父亲的眼神,我不知道他要怎样才能完美自己善意的谎言,怎样来保护1900小小的心灵,“知道吗,妈妈是马,是赛场上跑的最快的马!”

听了爸爸的话,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复了一遍,然后开怀的笑了,笑声中满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宽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他将人的天真性灵举的太阳一般高。1900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海上,那个虽然封闭却永远没有欺骗和虚伪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天真的,没有一丝的瑕疵,一直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来没想过一脸痞子气,在昆汀的调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强盗的TIMROTH竟然也会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绅士般的举止言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长大成人的1900坐在钢琴前,用纤细的双手轻轻滑过琴键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汹涌,随着钢琴的滑轮和悠扬的曲调在大厅里浮动起舞的时候;当他满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舱里,为那些穷苦的人们带去自己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随着船舱里的调调。随着人们脸上的欣喜,随着外面海潮声。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可是,只是这样吗?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待的语调:“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尤其是当他听那个路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己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可以抓住他心里最细腻的孤独和向往——他渴望踏上陆地,那个他从没体验过的从没经历过的世界,这让他躁动不安,但又让他莫名的冲动,像我们在孩提时期待生日早日到来一样。

……此处隐藏14479个字……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恐惧战胜了好奇,被未知的恐惧所扼杀。

看得见的事物是清楚的,我们不必害怕;但看不见的事物是神秘的,常常经由我们的想象变得可怕

不只是1900,我们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未知的时候

但未知难道就一定意味着毁灭吗?未知虽然看似恐怖,但有时不也是一种隐藏的机遇吗?

如果1900当时鼓起勇气下了船,他难道就真的会因道路的纷杂迷路,因城市的繁华而喘不过气吗?而如果为此他遇到了他喜欢的姑娘呢?

我们总认为自己很了解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于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触碰外部的世界,但其实这样做仅仅是为自己挖了口井,成为那井中的蛙。

不去尝试,不去向外发展,你永远不知道装在盒子里的是巧克力还是毒药。

那为什么1900会对世界有这样少的了解,因而产生这样的观念呢?那就涉及到第二点原因:环境决定我们的思维,而思维决定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爱尔维修曾说过:“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

因为1900自出生以来一直生活在那艘轮船上,每次船上都只有20xx人,所以他对世界的认知几乎就停留在那不断变化的20xx人身上。且除了那架钢琴,1900就很少接触其他的事物,可以说钢琴就是他的所有。

世界是什么?那与我无关。我只需要琴就足够了,或许他就是这样想的。

正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狭小舒适的空间,所以他会产生“这就是世界”的想法,并始终与钢琴为伴。

但世界并非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only discomfort makes you grow。

一方面,只有走出舒适圈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如果不下来看看其他的钢琴家与其他的音乐作品,1900或许会一直陷于自己的琴声,最终可能陷于瓶颈;而如果他能在保持自身的同时也向外吸取,或许他能获得更多灵感。

当然作为艺术家确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向外求索,有很多人就是凭借坚守自己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但对于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而言,如果不保持一刻开放的心态,那就会像清朝一样故步自封,自取灭亡。

另一方面,走出舒适圈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

如果1900能够鼓起勇气时不时走下船来到陆地上看看,认识更多的人与事物,他就会发现其实世界很大,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一架小小的钢琴,而且他也可能会找到自己更多的兴趣,找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不也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一吗!

以上是我对这部影片剧情内容的一些想法,结局令人叹息,但很喜欢这种令人产生思考的影片

同时一些特色也很令人赞叹:以友人康恩视角开头引起悬念;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多元叙述结构使得情节起伏、前后对应;还有今昔对比尽显当年豪华轮船与备受瞩目1900现在无人问津、被人遗弃的荒凉、悲惨,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

很幸运终于看到了这部影片,也谢谢你观看至此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

海上钢琴师,关于一个到过全世界,却从来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的凄美故事。海上钢琴师,是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艺术剧情片,该片于1998年推出,至今都对艺术电影行业影响甚大,该影片中没有俊男美女,也没有科幻打斗,更没有枪战战争,只是讲述一各平凡人,弹奏着可以影响世界的钢琴曲,最后选择路过全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远洋客轮上被遗弃的婴儿,被一个在远洋客轮上工作的船工收养,并取名为“1900”,意思是在1900年这个新世纪的第一年收养的他。

该片从开始的取名到养父的去世,都标志着一位普通的远洋客轮船工艰苦养活一个孩子,直到船工因为意外去世,都只是在讲述一个平凡的小男孩的成长,除了中途,讲述了小男孩曾经远远的看了一眼钢琴。

之后养父死后,小男孩本来是可以选择下船,去过当年那个时代的孤儿院的生活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不让人找到,之后在一个深夜出现在船上的舞厅之中,无师自通的弹奏着一首没有人教过他的安魂曲。当时因为深夜弹奏钢琴,而把船上所有人都吓醒了,船长也来到了舞厅,来到了1900的面前,听着他弹奏着安魂曲,然后来了一句“1900,你这样是不符合规矩的”,当时,小男孩的回应我到现在都还会笑出声“去他的规矩!”。其实,现在小编想想,如果他当时选择了下船,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之后,从这一次接触了钢琴之后,1900的钢琴天赋正式启发,直到长大成人之后,舞厅的钢琴一直都还是他的专属钢琴,在舞厅之中,弹奏着给所有人听得钢琴曲。说道这里,小编不得不提一句,1900的另一台,放在经济舱的立式钢琴,而在这里,小编说下自己的理解,电影中说,这台立式钢琴,是用来弹奏属于自己的钢琴曲的,属于自己的钢琴曲?是在说,弹奏自己心情的钢琴吗?相信这点不得而知,也只有1900自己才清楚了。

故事中,斗琴的那一幕,相信是很多人都感觉激动的一幕,明明这一幕没有战争炮灰,没有激烈打斗,但是还是会让人心情激动,不说挑战1900的那个钢琴师弹奏的舞曲,就说最后,1900弹奏的那首,双手就像是变成了两双手的弹奏速度,尤其是最后,弹奏完之后,拿一根没有点火的烟,触碰琴弦之后,点燃那根烟那一幕,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弹奏速度有多快。

故事之中还有一幕,那一幕是,1900在立式钢琴的摆放位置的窗口,看到了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而且因为这个,1900是有下过决定,说要下船的,且已经准备好,踏出了下船的步伐,但是之后,1900在下船甲板上往外看,我们透过荧幕,看到的是一个属于工业化的城市浓烟,他看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故事的最后会说,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最后,他收回了脚步,重新回到船上。

故事的最后,战争爆发,远洋客轮也被征用为医疗船,而1900也从此失去踪影,直到麦克斯在船被炸毁之前找到了他,相信也没人知道1900自从战争爆发之后的十几年都还在船上。找到1900的麦克斯,倾听着1900关于当年不下船的原因,我相信,荧幕前的你也跟我一样,在揪心。我们的世界很大,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别的国家,1900的世界很小,每一次轮回都只有20xx人,但是他去过很多的国家,却也没有留下任何足迹。我们的世界很小,小到我们只为了生活奔波。1900的世界很大,却也不会超出船头船尾。我们在为了生存歌颂自己的人生。1900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发现了这不是他会弹奏的曲子,他弹奏不出来,所以,选择了回到船上的这个世界。

之后,麦克斯抱着黯然的心情,离开了船,船也被开到远离海岸的位置,等待引爆,而1900,也在用双手,就像从前那样,虚空弹奏着他的钢琴曲,直到,船被引爆。故事到这里,也已经到结尾,最后的最后,麦克斯接受了典当老板回赠给自己的,原先已经被自己卖出去的小号,重新踏上了属于人生的旅途。

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小编心里,始终记得那一句:世界很大,却从来不会超出船头船尾。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